深耕本土思政沃土 淬炼过硬育人本领——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提升研修活动

时间:2025-09-29 09:05

为持续加强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院思政课教学与本土思政资源深度融合,金秋九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开展系列实践研修活动,先后走进秦皇岛博物馆、秦皇岛玻璃博物馆、中铁山桥红色教育基地、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及燕山大学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在实地研学中汲取精神养分,在感悟传承中凝聚育人力量。

在秦皇岛博物馆,教师们重点参观了近现代史展馆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特展馆,边听讲解边交流研讨,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进一步明晰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要义,为思政课中“区域历史与国家发展”相关教学内容提供了鲜活的具象素材。

走进秦皇岛玻璃博物馆,“玻璃的起源”“中国玻璃工业发展史”“秦皇岛玻璃工业辉煌成就”等展区,全面展现了中国玻璃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脉络,尤其是秦皇岛玻璃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贡献,让教师们直观感受到了我国工业发展的艰辛与辉煌。教师们表示,这段工业发展史是开展“科技强国”、“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主题思政教学的鲜活素材,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实业报国”的价值追求。

在这里,老师们还参观了临时展厅所展示的“滦东烽火 抗战壮歌——秦皇岛抗战历史专题展”,回溯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坚定了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决心。

中铁山桥“先锋先行 尽善尽美”红色文化示范基地内,老师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中铁山桥从参与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到助力港珠澳大桥等世界级工程,从“中国工业摇篮”到“桥梁建设强国标杆”的发展历程;探寻到民族工业在艰难岁月中砥砺前行的红色基因,感受到一代代桥梁人“精益求精、报国兴邦”的工匠精神,为阐释“大国工匠”、“科技创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等思政主题积累了生动素材。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则以“雄关历史”“长城建筑”“长城文化”“兵防武备”等主题展览,生动再现了山海关长城的雄伟气势与历史作用。教师们驻足于“天下第一关”模型、古代守城兵器、长城戍边故事展板前,深刻认识到长城不仅是物理屏障,更是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象征,是承载着“众志成城 坚韧不拔”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家纷纷表示,要将长城所蕴含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精神融入思政教学,激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文明视野为思政教育注入深厚底蕴。在国内外唯一一座全景展示东北亚古丝路文明、专题陈列东北亚古丝路沿线诸民族文物的博物馆——燕山大学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教师们在跨文化文明成果的展示中,既看到了东北亚各文明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中华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特质。这种跨文明视角的学习,有助于教师在思政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观与国际观,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此次系列实践研修活动,是学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走进馆、企、校”的实地研学,实现了本土思政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梳理,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拓宽了教学视野,更让教师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对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科研报国、工匠精神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探索“理论学习+实践研修”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推动思政课教师将研修成果转化为教学实效。同时将就校馆、校企、校校共建“大思政课”实践研修基地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洽谈,让本土资源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活教材”,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打造更具有感染力、针对性的思政课程,推进学院思政“金课”、“金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