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 正文
法治“开学第一课” 擦亮双眼 理性发声——给大学生的网络谣言防治“必修课”

时间:2025-09-12 14:40

亲爱的同学们:

当我们捧着录取通知书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不仅解锁了“自由选课”“宿舍夜谈”的新体验,更是一头扎进了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刷朋友圈、逛论坛、追热搜,可能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但大家有没有想过,那些看似“劲爆”“独家”的消息,可能藏着谣言的陷阱?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信息浪潮中站稳脚跟,做个清醒的“谣言终结者”。

一、先看“前车之鉴”:这些“坑”,同龄人已经踩过

大学生思维活跃、传播力强,但也容易因“热血”“好奇”“跟风”卷入谣言漩涡。咱们先看看几个真实案例,给大家提个醒:

第一个案例:为博眼球,“翻车”留案底。2008年5月,西安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贾某恶作剧,利用黑客技术入侵陕西省地震局网站,发布标题为《今晚23:30陕西等地会有强烈地震发生!》的虚假信息。虚假信息发布后10分钟内引发700余人次点击,导致上百名群众恐慌性拨打地震局电话。经核查,陕西省当日无地震预警,信息纯属捏造。这名同学的处理结果: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处贾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学校取消其毕业资格,学业生涯终结。

第二个案例:“玩梗”没边界,触碰法律底线。苏州大学2019级学生赵某某盗用多名女性同学及好友的个人照片,通过恶意P图拼接成淫秽图片,发布于境外色情网站,并配文“海王女猎手”等侮辱性内容,泄露受害者个人信息,累计浏览量超2万次。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传播淫秽物品”处以行政拘留;苏州大学依据《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取消其保研资格及毕业证书。

第三个案例:道听途说传“内幕”,扰乱校园秩序。2023年5月,兰州某大学校门口发生普通纠纷引发人群聚集。学生陈某某路过时未核实情况,仅凭现场照片主观臆测,在微信群编造“学生因论文送审未通过捅死室友,家属校门聚集”的谣言,并捏造“劝架舍友被捅伤”“死者家属闹事”等细节。该信息经蒋某某等4人转发扩散,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1万人次,引发学生恐慌,严重损害学校声誉。这些案例里的主角,或许只是想“刷存在感”“图个乐子”,但谣言一旦传播,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会扩散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陈某某“故意散布谣言,谎报警情扰乱公共秩序”处以行政拘留。涉事学生均被校方记过处分,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二、划清“法律红线”:谣言不是“小事”,可能“摊上大事”

有人觉得“网上说话不用负责”,但事实是: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你的每一次点击、转发,都可能被“记在账上”。

《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可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比如在校园论坛骂同学“小偷”“骗子”,哪怕是匿名,只要被查实,就可能面临处罚。

《刑法》更是“重拳出击”:编造虚假的疫情、警情、险情、灾情,在网络上传播引发恐慌,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比如导致他人自杀、精神失常),构成“诽谤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对大学生来说,一旦违法犯罪,不仅会被学校开除,考研、考公、找工作都会受影响——在此提示大家:别让一时的冲动,毁掉未来的无限可能。

三、练就“火眼金睛”:三招教你辨别谣言

谣言往往披着“内幕”“秘密”“速看”的外衣,但只要掌握方法,就能轻松识破:

第一招:查来源,看“身份”

看到“某大学出事了”“某专业要取消了”,先别急着转发。看看发布者是谁:是学校官网、官方公众号(比如“XX大学教务处”“XX学院团委”),还是匿名的“网友”“小道消息”?官方渠道的信息才靠谱,“我朋友说的”“听说的”,大概率是谣言。

第二招:不盲从,多“验证”

单一平台的消息别轻信。比如微博刷到“食堂有问题”,去学校官网看看有没有公告;微信群里传“某老师被举报”,问问辅导员或系里的老师。真相不会只在一个地方“偷偷传播”,谣言却常常“只在群里存活”。

第三招:冷处理,防“节奏”

谣言最爱用“震惊!”“愤怒!”“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词煽动情绪。遇到这种信息,先深呼吸:“这件事有没有证据?有没有可能是断章取义?” 别让愤怒、焦虑冲昏头脑——在这里提示大家:情绪上头的时候,最容易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四、争做“谣言终结者”:从“不盲从”到“敢发声”

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自己不信谣,更要成为清朗网络的守护者:

第一,要守住“三不”底线:不造谣(别为了“好玩”编故事)、不信谣(没证据的事别当真)、不传谣(不确定的消息别转发)。记住:你按下“转发”键的瞬间,就成了信息的传播者,要为这一行为负责。

第二,要敢于“礼貌辟谣”:看到同学群里有人发谣言,别沉默。可以说“这个消息我查了官方,好像不是这样,附个链接你看看”,既避免冲突,又能阻止谣言扩散。比如有人传“学校要封校”,你甩个教务处的正常教学通知,谣言自然就没了市场。

第三,要学会“用法律维权”:如果自己被造谣(比如被P图抹黑、被捏造“黑料”),别忍气吞声。保留证据(截图、聊天记录),向学校保卫处、辅导员反映,必要时报警或起诉——法律会给你公道。

第四,要提升“媒介素养”:多学一点鉴别技巧,比如AI生成的图片可能有“手指变形”“背景模糊”的破绽;视频掐头去尾可能颠倒黑白。遇到“高科技谣言”,别轻信,多查多问,练就“免疫抗体”。

同学们,大学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地方,网络是检验理性判断的考场。谣言就像病毒,会趁我们松懈时入侵,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守住法律的底线、常怀责任之心,就能让它无处遁形。

愿我们都能:在刷手机时多一分审慎,在转发前多一秒思考,在谣言面前敢于说“不”,在真相面前敢于“担当守护”。让我们用理性和清醒,为自己、为同学、为这个网络世界,撑起一片清朗的天空。